“蓝天熠熠、白云朵朵,怎能不让人心动!”近日,市民王女士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组四平美景的图片,引得朋友纷纷点赞。王女士说“: 现在的城区环境,走到哪里都是景色!”在南湖公园,前来休闲、锻炼的市民沿步道而上,路两旁红叶漫漫,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
精准施治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这样的天气我们已司空见惯。朋友圈无数“城市美照”。但翻出十年前的照片,就能对比出,那时的天空常常都是雾蒙蒙的,尤其是在供暖期。这样的“照片对比”也折射出我市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奋斗历程。
近年来,我市打出狠抓工业污染防治、秸秆禁烧、建立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应急体系、重污染天气预警预报平台,打出错峰起炉、错峰生产、“一厂一策”等一系列“组合拳”。十年的时间内,我市全域秸秆禁烧成效显着,“梨树模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认可。全市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小锅炉,完成3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20蒸吨及以上非电燃煤锅炉全部安装污染防治设施和在线监测设备并联网,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25家,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城市建成区主要街路机扫率达到100%。全省率先完成“黑烟抓拍”系统建设,填补了我市机动车智能监管空白。2020年,完美体育365_365娱乐场体育投注_365bet投注技巧成功摘掉大气“不达标”城市帽子,首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021年迄今,空气质量稳定保持国家二级标准,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河长制”全覆盖
水清岸绿焕新颜
一大早,梨树县四棵树乡党委书记顿剑峰沿着蜿蜒的招苏台河前行,作为乡级河长,每一次巡河他要操心的事儿都不少。水质好不好,河道有没有垃圾,有没有侵占河道情况等,他都要巡查到位。
顿剑峰向记者讲述道:“以前的河道垃圾比较多,甚至都能见到家畜尸体,远远都能闻到恶臭气味。你再看看现如今。”顺着他的手指过去,水清了,鱼来了,水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年间,我市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实施“三三五八”辽河流域治理模式,将项目建设作为加快补齐生态治理短板的关键一招,筑牢生态保护屏障,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截至2020年末,“十三五”时期辽河流域水生态修复、水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62个重点项目全部建成,辽河流域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我市被确定为重点流域“十四五”规划编制全国10个试点城市之一。在市级总河长的领导下,在7名市级河长的带领下,在全市920名各级河长的共同努力下,我市河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流水质稳步提升。四个国考断面水质由2016年的西辽河金宝屯、东辽河四双大桥断面水质Ⅴ类,招苏台河六家子、条子河林家断面水质劣Ⅴ类,到2019年四个国考地表水断面水质指数下降幅度连续四个季度全国第一,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目前,我市全域水体稳定在Ⅳ类以上,地表水优良比例达到80%。各级河长累计巡河10万余次,河长制考核居全省第一。
目前,已谋划“十四五”重点流域5类50个项目,总投资约39.86亿元。力争稳步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努力打造北方缺水城市生态治理典范。2022年,全省辽河治理工作现场会在四平召开。
山变美了,水变干净了,我市的风景区成了一张张秀丽的旅游名片,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游客。
黑土地“保卫战”
守好大粮仓“压舱石”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全省首创“田长制”,全国首立黑土地保护地方法律,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建设60个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点710个。建设17个畜禽粪污处理中心、1544个畜禽粪污收集点。坚持“九必造”机制,推进绿美四平行动。151个绿盾自然保护区问题全部完成整改,53个侵占破坏生态环境问题全部完成整治。矿山复绿189.7公顷,孟家岭昔日“废矿坑”成今朝“小天池”,为市民打造又一处生态旅游观光区域。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生态环境得到逐步恢复与改善。
如今到种植区眺望,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今天,高标准的生态环境让农业生产更有底气,更“黑”更有劲儿的黑土地让农民更加安心。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当前,四平正按照省委“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和“两确保一率先”要求,全面实施“三三九一”战略,协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生态强省建设作出四平贡献。